沈帥青:正視精神病 港乏資源難求助
發布時間: 2017/04/19 08:00
英國哈里王子坦承,母親死後行鴕鳥政策達十多年,不肯直視悲傷和焦慮,直至28歲才求診。名人高調討論病情,有助掃除精神病污名,但始終要充足醫療配套才可根治病患。
英國皇室素來信奉「不投訴、不解釋」,英女皇伉儷據報於戴安娜死訊爆出不久,還鼓勵哈里及哥哥威廉打獵,嘗試營造正常氣氛。哈里自言一直「埋首沙堆」,拒絕想起母親,但原來悲傷暗下積累,終與皇室公務帶來焦慮的雙重夾擊,令他20多歲時過了完全混亂的兩年。
當年,威廉直覺情況不正常,成功促使弟弟打開心扉求助;今天,他亦再挺身而出,勸戒大家別再悲鬱不形於色,保證自己兒女隨時可敞開心窗,又讚賞不少名人跟弟弟一樣公開分享精神問題,令公眾有模範可依。
世衞上月底曾警告,全球超過3億人罹患抑鬱症,2005至15年才10年間已急增18%,已成為人們喪失健康的主因,望花上一年時間助人求援、治療。近月金像電影《一念無明》、電視台節目《深情約會》亦令精神健康問題在港沸沸揚揚,細看本港醫療系統,原來相關治療嚴重失衡。
按照世衞建議,每1萬人應有1個精神科醫生,意即全港應有735個精神科醫生,但去年底公私營系統合計僅得373人。按人手比例計,英國高香港近2倍,龍頭摩納哥更高逾7倍。
近年,求診醫管局精神專科的病人每創新高,12、13、14年度分別超過19萬、20萬和21萬人,去年更逼近23萬人。精神科已是香港最難排的專科之一,新界東聯網輪候時間達161周,不少人熬成重病,醫生須於數分鐘決定病情有多嚴重、根源何在,亦難以深入。
無論英國又或新加坡,都建議由其他專業人士分輕重擔,比如讓普通科醫生到精神科實習一會,又或訓練教師、社工辨識及轉介嚴重個案。
環顧亞太區15個國家及地區的精神科醫生、心理學家、護士及社工情況,經濟學人旗下智庫EIU去年將香港的精神健康系統評為第7位,比紐、澳、台、星、韓、日這些發達地區都差。EIU質疑,香港始終缺乏正式、全面的精神健康政策,醫療及社會服務的聯繫亦不足。
醫管局曾估計,香港有100萬至170萬人患有精神障礙,惟那僅是按國際比例粗略算出,每年真正確診人數、年齡分布等資料卻全不會備存,精神科醫生認為局方逼切需要預算病人數量的走勢,從而調整人手訓練和編配。
即使公營醫療系統左支右絀,改變需時,市民倒非全沒自助途徑。哈里王子曾靠打拳排解挫折愁緒,自覺成效不俗,本港亦有社企Elite Thai Boxing and Fitness跟精神健康組織合辦泰拳班,也是紓發情緒的好出路。
各地應對精神病政策
- 英國:年初公布為中學教師提供精神健康急救訓練,及早辨識及輔導有需要學生,將提出於中學駐有全職醫療人員,令校園更公開討論精神健康,應對過去25年急增了75%的青少年抑鬱及焦慮
- 美國:加州帕洛阿爾托非牟利組織Children's Health Council推出密集門診計劃,下月起讓有中度至嚴重焦慮、抑鬱、自殘行為或自殺念頭的14至18歲青少年接受12星期的支援,包括個人治療、團體心理治療、臨床支援及藥物管理咨詢,望青少年能相互扶持。
- 新加坡:今年將推行社區心理衞生總藍圖,涵蓋五個層面,包括及早辨識心理健康問題、提升社區應對能力、擴展綜合診療所服務、加強區內綜合醫療和社區關懷服務,以及出院後支援。2021年逾半綜合診療所將設精神健康服務,出院後獲支援的病人將由8,000增至1.1萬。
- 台灣:早於1990年設立精神衞生法,再於1995年將精神病納入健保,令台灣人享有較低治療成本,幾年前施行社區治療令,醫療人員可由衞生局人員、警察伴同前往患者住家,強制不配合的社區精神病患者接受藥物治療,確保病情穩定
撰文 : 沈帥青